English 中文

余晓


 

                          
1980年生于杭州

2010 美术学硕士研究生 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伦敦,英国
2003 美术学本科学士   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杭州,中国

个展

2017  CIGE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北京,中国

2016  绘画的可能,北京现在画廊,北京,中国

2015  海拔2号,迈阿密巴塞尔公共项目,柯林斯公园,迈阿密,美国        

2013  绘画的细小差别,北京现在画廊,北京,中国

2011  方位, WSA 美术馆, 铁街 54 , 华沙, 波兰

群展

2017

艺术深圳,深圳

ART021艺术博览会,上海

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上海

2016

巴塞尔香港艺术博览会,香港

ART021艺术博览会,上海

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上海

昼夜之间-白与黑,劳顿艺术空间,伦敦,英国

2015   

水货,兼容的盒子,上海

巴塞尔香港艺术博览会,香港

艺术北京博览会,北京

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上海

ART021艺术博览会,上海

CIGE第十一届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北京

巴塞尔迈阿密艺术博览会,迈阿密

2014

北京现在画廊10周年联展,北京

2014年度英国雕塑装置邀请展,伦敦

不期而遇”, YMCA甘地大厅,伦敦

伦敦双年展,Soho广场,伦敦

“包裹画廊”,伦敦大学国王学院,伦敦

巴塞尔香港艺术博览会,香港

新抽象第一回展,Hadrien de Montferrand画廊,北京

2013

“艺游未尽”——精品20年时尚生活艺术大赏展览,孔雀城大湖艺术馆,北京

“Art That Heels”,《ELLE世界时装之苑》杂志中国创刊25周年特别项目,上海视界艺术中心1空间,上海

“艺术没有给予充分的表达”,大湖美术馆,北京

巴塞尔香港艺术博览会,香港

再生长,首届华人艺术家双年展,亚洲之家,伦敦,英国

水彩&纸本作品艺术博览会,英国科学博物馆,伦敦,英国

2012

UA艺术家协会冬季联展,奥布里画廊,艾赛克斯,英国

NOAC(英国国家公开艺术奖)入围艺术家展,王子基金美术馆,伦敦,英国

中国女性抽象艺术家全球巡展宁波首展,宁波867,宁波(首站),中国

2012之舟,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国

地穴美术馆,挪威广场,康威尔,英国

英国皇家学术艺术美术馆2012夏季展,皮卡地利,伦敦,英国

我的西湖,浙江美术馆,杭州,中国

思想空间&艺术空间,英国文化委员会,沃克斯豪尔交流中心,伦敦,英国

91UA伦敦艺术家年度展览,孟尼亚画廊,萨瑟克街, 伦敦, 英国

中断, 乔治私人空间,温莎街,布赖顿,英国

2011

英国华人艺术家设计师联展,上海国际展览中心,上海,中国

催化生成,798 艺术园区,北京,中国

中英艺术与设计节2011,大西部工作区,伦敦,英国

方位,  个展,WSA美术馆,铁街54号,华沙,波兰

独立宣言,  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0

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美术学研究生毕业展,中央圣马丁查林十字街校区,伦敦,英国

必要的幻觉,驳船仓,泰晤士边OXO塔楼,伦敦,英国

2009

瞬间混沌,文顶画廊,杭州,中国

创意市集,浙江省国际会展中心,杭州,中国

美术学本科生毕业展,浙江展览馆,杭州,中国

杭州市青年艺术家群展,浙江展览馆,杭州,中国

冷面寒铁,  杭州西湖国际博览会,吴山城隍阁,杭州,中国

艺术家网站www.yuxiao.co.uk /www.yuxiao.uk
 

抽象到颜色(此标题不点题) --黄燎原

我最早对余晓感兴趣,是源于她那组绿色的作品。她在不同的材料上使用同一种绿色,由于材质不同,绿色所呈现的“颜色”也不同,我觉得这不仅仅是机灵,也是处理材料和研究色彩的一种方法和智慧。每一个艺术家都需要找到一个他个人的、“进入”艺术的方法,特别是从技术、技巧、材料等“艺术本身”的角度切入。我特别欣赏艺术家在技术层面的研磨,比如探讨颜色之间的关系、直线和斜线的夹角、灰度的比例等等。

抽象绘画肇始之初是“去内容”,干掉所有题材的干扰,专注点线面和颜色,是以“纯洁绘画”为己任的。而当塔特林(Vladimin Tatlin)等人将抽象绘画用于共产国际身上,抽象绘画似乎就不再那么“纯粹”了。之后,很多抽象艺术家都用抽象“表达”什么什么,抽象绘画的社会属性越来越强烈,甚至当抽象在上世纪一家独大时(抽象表现主义、极简主义时期),整个艺术圈的舆论导向都被它左右,非抽象的艺术就根本不能称为艺术,于是抽象艺术变得极端政治化了。虽然也有评论者认为余晓的绘画中有“表情”甚至是“政治”的东西,但我觉得她还是属于比较纯粹的那类抽象艺术家,她还是以探讨颜色、材料、线条和空间为己任的。余晓的绘画里里外外都在绕,就跟她的人一样(此处偷笑),她打开一扇窗,就关闭一扇门,让无限的可能性在有限的空间里冲突、纠结、旋转、重复,以至无穷。她所探讨的就是物质的本体,本源和形而上所生发的现象,心随物游,物由心生(这里或许有某种王阳明心学的味道),一切所得皆出于本体,还于本体。
我看余晓的作品,总有一种对称感很强烈,这种对称或许并不明显地显现于画面,而是一种观看心理。这也或许是中国人的观看心理,对中国人而言,阴阳也是对称的,也就是说表面上的东西和隐藏的东西也可以是对称的。我觉得余晓线条背后,开放性的东西还是很多的,这符合中国人含蓄的性格和含蓄的表达,又契合抽象艺术的方式,只是“弦外之音”对“传统”的抽象艺术来说似乎有些多余,但管他呢,我们做的是当下的“当代艺术”。

对于余晓艺术的解读还有多条路径,我们慢慢来。


关于余晓的一些评论
  
余晓的作品起初在表像上看具有一定的迷惑性。
作品第一印象使人感觉起源于马列维奇,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的构成主义。然而近距离的端详后,作品的呈现却完全不同。余晓的作品包含的是一种面无表情的空虚感,她描述了当下城市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衰退,以及那些废弃的工业建筑。

画境有时接近于拉乌尔•德凯泽那种落魄感,然而同时又包含了一种幸福的快乐感和怀旧感之间的矛盾,一种在科幻小说中呈现的扭曲,就像一个在电脑游戏世界中的白色针形物体陷入一个极富感染力又华美的绿色精神迷宫,这种绿色在她的许多作品中都有运用。这些与众不同的绘画是希望建立一个新的对抽象绘画的叙述或讨论,也许带有她作为一个生活在伦敦的中国艺术家,那种耳目一新的多文化元素。
            ——Andrew Stahl(英国当代著名绘画艺术家,伦敦大学史莱德艺术学院绘画部主任)

居住在伦敦的艺术家余晓在今年的皇家艺术学院夏季展上展出了她的作品,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经过层层筛选的年度艺术盛会。艺术家的作品带有中国传统画的特点,同时又受到不仅来自西方生活学习的影响,还受到各种艺术形式交织的国际性影响。

余晓的作品展现出对细节的关注和精妙的技法,是展现画家思考和对艺术理解
过程的一个窗口。近期高潮迭起的抽象画展览在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都有举行,这就引出许多有关艺术的评论,是否这标志着中国长达很多世纪的传统艺术会被慢慢瓦解,甚至背离。

当然在西方,诱惑很少被抵制解释了在西方框架下中国当代艺术的趋势,这样
是好的,因为这样西方的观众容易接受来自中国的新艺术,但这并不是说就必然有一个合理而又有效的方式去理解中国的艺术作品。

余晓的作品可以看成一种非凡的新艺术,她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力和高超的技法
是需要得到赞赏的,而不是一种仅仅的中国元素艺术简单狭窄的转化。
           ——Sajid Rizvi(英国EAP艺术杂志创办人/主编,艺术评论家)

绘画是一种特殊的可视物,是物质性(颜料,画布,画框)和非物质性(空间,视像,精神内涵)一对矛盾体。余晓对画布表面,画框,甚至画布背面细致入微的关注,似乎在对观者叙说这对矛盾体不可思议的奇妙。
            ——张弘星(英国伦敦V&A博物中国馆馆长和高级策展人)

余晓的小尺寸系列作品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证明不仅只有大尺寸作品才能表现出的活力和力量感。           
 ——Tess Jaray(英国当代著名抽象绘画艺术家,英国皇家艺术院院士)

余晓的绘画受益于新英国艺术的影响,作品兼具理性与情感,在构成和分割中呈现了空间和深度,以具体和抽象的方式探讨单纯、简明和轻快的风格特质。
                    ——叶永青 (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

作品中有系统地探索复杂的视觉空间和表象的相关性,通过假设视角的多面性,突破画布的局限,使之呈现多面和类似透视的效果,打破了原有绘画元素组合的局限,并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及重组,在视觉上有意地误导观众。

从限制和经济的角度看,作品第一印象是纯粹的几何图像。
瀑布式的绘画表现形式持续出现在几何空间的画面里,正是余晓在思考动静、刚柔平衡的迹象,情感和自然这对相对对立的主题可以通过尖锐的空间图形表现出来。探索绘画的平衡性和情感的敏感性是作品的最终目标。
                         ——BBC导演 Marek Kowarek